{{r.fundCode}} {{r.fundName}} {{r.series}} {{r.assetClass}}

rbcishares.modal.title

rbcishares.modal.content

.hero-subtitle{ width: 80%; } .hero-energy-lines { width: 70%; right: -10; bottom: -15; } @media (max-width: 575.98px) { .hero-energy-lines { background-size: 200% auto; width: 100%; } }

要点速览

h2[id^="要点速览"]:before { display: block; content: " "; position: relative; margin-top: -80px; height: 80px; visibility: hidden; pointer-events: none; }

退休储蓄的方式不一而足。不少加拿大人通过工作单位参加退休储蓄计划或养老金计划。这类计划通常允许个人供款,且雇主往往会提供匹配供款的福利。

若选择自行储蓄,基本有两种方式:注册储蓄和非注册储蓄。

注册储蓄计划

这类计划需要在加拿大税务局 (CRA) 完成注册,因此可享受特定税收优惠。但需遵守 CRA 关于年度供款限额、投资范围(包括互惠基金、ETF、GIC、个股及债券等)以及提款征税规则的相关规定。

加拿大最常见的注册储蓄计划包括注册退休储蓄计划 (RRSP) 和免税储蓄账户 (TFSA)。此外,雇主提供的养老金计划也属于注册计划,能为退休生活提供收入来源。

非注册投资账户

这类账户无法享受注册账户的税收减免和递延优惠。但资金使用更为灵活,您可自主决定供款或提款金额。非注册账户产生的所有投资收益均需纳税。具体税额取决于收益类型属于利息、股息还是资本利得。

如何选择合适的注册储蓄计划

h2[id^="如何选择合适的注册储蓄计划"]:before { display: block; content: " "; position: relative; margin-top: -80px; height: 80px; visibility: hidden; pointer-events: none; }

人生阶段

RRSP

TFSA

公司养老金(雇主匹配供款)

选择理由

年轻投资者(总收入低于 $50,000)

X

?

在收入较低的阶段,尽量把握企业养老金计划中的雇主匹配供款福利。也可考虑用 TFSA。特殊情况:若计划购置首套房,可考虑 RRSP 购房者计划 (Home Buyers’ Plan)(详见下文)。

储蓄买房

X

X

如果您符合条件,则可通过 RRSP 购房者计划最高借出 $35,000 作为首套房首付。有条件限制。

较晚开始规划退休储蓄
(45 岁以后)

在收入较高的阶段,继续把握企业养老金计划中的雇主匹配供款福利。考虑向 RRSP 供款,以降低应税收入。若供款额度用尽,可存入 TFSA 或非注册账户。

.table-secondary-custom { background-color: #e2e3e5 !important; }

注册退休储蓄计划 (RRSP) 如何帮助我储蓄?

h2[id^="注册退休储蓄计划-(rrsp)-如何帮助我储蓄?"]:before { display: block; content: " "; position: relative; margin-top: -80px; height: 80px; visibility: hidden; pointer-events: none; }

许多加拿大人选择 RRSP 为退休储蓄。您可以在该计划中持有多种投资产品,包括 GIC、互惠基金、ETF、股票、债券等。

从本质而言,“注册”退休储蓄计划意味着与政府达成协议,即个人为退休进行资金储备,政府则提供相应税收优惠。这些优惠正是 RRSP 的独特价值所在。

1. 降低个人所得税。

首先,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,可从应税收入中扣除向 RRSP 的供款金额,实现即时税收优惠。
个人边际税率越高,且 RRSP 供款金额越大(不超过规定上限),所享受的税收优惠也越大。

假设您的工作年收入为 $50,000。您向 RRSP 账户缴款 $5,000。在纳税申报时,可从应税收入中扣除该笔供款。因此,实际仅需对 $45,000 的收入缴纳税款。

2. RRSP 账户内的任何投资收益均可延期缴税。 

若投资产生的利息和收益暂不征税,您便可以将更多资金用于再投资,实现复利增长,为退休生活积累更多财富。RRSP 账户内的投资收益和所得,在您退休后从 RRSP 或 注册退休收入基金 (RRIF) 中提款前,均可享受延税待遇。届时,所有提款将按边际税率作为普通收入计税。即使开始从 RRSP 提款,仍可享受以下优势:

  • 退休后提款的税率可能低于工作期间的税率。

  • 若有配偶或同居伴侣,也可通过收入分散策略重新分配应纳税额。

3. 由于税收原因,您不太可能提前提款。因此,您的资金会持续投资,并能长期增值。

如果是 TFSA 或非注册投资,当遇到大额支出时,您可能会想动用退休储蓄。但如果是 RRSP,
会在两方面造成损失。

  • 您可能需要缴纳最高 30% 的预扣税

  • 与这些资金相关的供款额度也将永久失效。

RRSP 还有其他用途,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好处。

  • 通过购房者计划 (Home Buyers’ Plan),您可从 RRSP 中提取最多 $60,000 用于购买或建造首套房。您有 15 年的时间来偿还所提金额。若在 2022 年 1 月 1 日之前提款,需在购房(或建房)后的第二年开始还款。若在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间提款,
    则可在购置后最多五年再开始还款。

  • 通过终身学习计划 (Lifelong Learning Plan),您每年可从 RRSP 中最多借款 $10,000(每个学习项目最多累计 $20,000)用于全日制返校学习。同样,该计划对资格条件、还款方式和时间均有具体规定。

我可以向 RRSP 供款多少?

每年的供款金额受相关规则约束,若未达到允许的最高额度,也需遵循对应规定。您可向 RRSP 供款至 71 岁当年的 12 月 31 日,之后需将其转换为注册退休收入基金 (RRIF) 等其他金融工具。

  • 每年可供款金额:该金额每年都会调整。就 2025 年而言,供款上限为 $32,490 或上一纳税年度应税收入的 18%(累加往年未使用的 RRSP 扣除额度),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。2026 年,供款限额将上调至 $33,810。

  • 结转:往年未使用的供款额度可累计至后续年度,用于补足当年限额。

免税储蓄账户 (TFSA) 如何帮助我储蓄?

h2[id^="免税储蓄账户-(tfsa)-如何帮助我储蓄?"]:before { display: block; content: " "; position: relative; margin-top: -80px; height: 80px; visibility: hidden; pointer-events: none; }

TFSA 是另一种注册账户,旨在鼓励个人为退休及其他目标储蓄。年满 18 周岁即可开始供款。
账户无存续时间限制。无需像 RRSP 一样在达到特定年龄后关闭账户并转移资金至其他计划。

与 RRSP 类似,您可以在该账户中持有多种不同的投资产品——GIC、互惠基金、ETF、股票、
债券等。最大的区别在于,您存入 TFSA 的资金为“税后收入”。换言之,您需先就资金缴纳个人所得税,再将资金存入账户。

但好处在于,提款金额无需作为收入计税。这包括提取 TFSA 账户内产生的任何投资收益。多数情况下,您可随时提款,且不会影响应纳税所得额。

如果您对 TFSA 提款有任何疑问,请咨询财务顾问。

我可以向 TFSA 供款多少?

每年的供款金额受相关规则约束,若未达到允许的最高额度,也需遵循对应规定。

  • 年度限额:该金额每年都会调整。2025 年的供款上限为 $7,000,但建议次年关注限额变动。

  • 结转:未使用的供款额度可累计至后续年度,用于补足当年限额。若中途提款,提款金额将计入下一年度的供款额度。

这使得 TFSA 成为为汽车或房屋等大额消费或应急储备的理想工具。也适合已用完 RRSP 供款额度的人群作为退休储蓄补充。

退休人士注意事项

  • 您必须在年满 71 岁当年年底关闭 RRSP,并将剩余资金转入注册退休收入基金 (RRIF)。
    此后每年需从 RRIF 中提取最低额度资金。

  • 若 RRIF 提款金额超出生活开支需求,且您的 TFSA 中仍有未使用的供款额度,建议将超额资金重新投入 TFSA。这样资金可在 TFSA 中继续享受免税增值,且无最低提款要求。

  • TFSA 提款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,这一特点对于退休人士至关重要。这意味着提款不会影响基于收入计算的其他福利(如老年保障金)。

TFSA 和 RRSP 有什么区别?

h2[id^="tfsa-和-rrsp-有什么区别?"]:before { display: block; content: " "; position: relative; margin-top: -80px; height: 80px; visibility: hidden; pointer-events: none; }

特点

RRSP

TFSA

必须使用赚取的收入供款

供款可抵税

投资收益免税增长

提款免税

供款年龄限制

是 - 71 岁

可为配偶账户供款

可持有多种投资产品

可结转未使用的供款额度

.table-secondary-custom { background-color: #e2e3e5 !important; }

企业养老金计划如何帮助我储蓄?

h2[id^="企业养老金计划如何帮助我储蓄?"]:before { display: block; content: " "; position: relative; margin-top: -80px; height: 80px; visibility: hidden; pointer-events: none; }

如果您的公司提供养老金计划,不妨深入了解细节,以便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储蓄策略。养老金计划主要有两种类型:定额福利 (DB) 计划和定额供款 (DC)计划。

了解定额福利 (DB) 计划

DB 养老金计划为退休员工提供终身稳定收入。领取金额通常根据公式计算,会参考在职年限和收入等因素。

除非您受雇于加拿大公共部门(如政府职员、医护人员或教师),否则大概率无法参与 DB 计划。尽管仍有相当多的加拿大人享有该计划,但覆盖人数已持续多年稳步下降。

了解定额供款 (DC)计划

过去十年间,DC 计划的参与人数持续增长。参与这类计划的员工对参与方式和投资策略拥有更多自主权。

DC 计划就像工作单位提供的个人退休储蓄账户。一般来说,您可以决定每月供款的金额,最高不超过规定的上限。  在您收到工资之前,将从工资中自动扣除您的供款金额。这不仅能带来即时税务优惠,还让储蓄变得更加轻松。

部分公司会按员工供款金额匹配供款。甚至可能会替员工额外供款——无论员工是否主动参与计划。

随着收入的增长,供款金额也相应增加,即使您完全不改变供款比例也是如此。

pension-contributions-raise-diagram-en-zhs.svg

如何充分利用您的 DC 计划

利用雇主的额外供款,能让您更轻松地积累储蓄。以 Binah 为例,她在 A 公司工作两年。她的基本工资为 $48,000,公司提供 100% 的匹配供款。

pension-contributions-diagram-en-zhs.svg

更多优势

  • 当直接从工资中扣除供款时,资金会立即投入运作,而无需等到 RRSP 截止日临近时一次性存入。

  • 您无需急于求成,可以从较低的供款比例(比如 2%)开始,再逐步提高。

  • 部分计划支持储蓄额度自动提升,让您无需刻意费心。

DC 计划中的投资选择

您从 DC 计划中获得的退休收入取决于您的储蓄额,以及投资的长期增值情况。因此,积极确定供款的投资方向尤为重要。

DC 养老金计划提供多种投资选择,包括互惠基金和所在公司的股票。具体投资选项因计划而异。例如:

  1. 自主构建投资组合

这意味着您要自行监控投资情况,并在临近退休或风险承受能力变化时调整策略。不过,雇主可能会提供工具和投资信息,帮助您做出明智决策。

  1. 选择预设目标日期基金

这些基金非常适合希望操作简单、无需过多管理的投资者。您只需选择预期退休年份,基金便会为您管理投资组合及资产配置。

把握整体规划

h2[id^="把握整体规划"]:before { display: block; content: " "; position: relative; margin-top: -80px; height: 80px; visibility: hidden; pointer-events: none; }

将您的长期财务计划视为整幅拼图,而养老金计划、RRSP、TFSA 或其他账户就像不同的拼图块。财务顾问能帮助您拼合这幅拼图,确保各部分协调统一。就如何充分利用现有选项寻求专业指导,可助您实现退休储蓄目标。

document.addEventListener("DOMContentLoaded", function() { let wrapper = document.querySelector('div[data-location="insight-article-additional-resources"]'); if (wrapper) { let liElements = wrapper.querySelectorAll('.link-card-item'); liElements.forEach(function(liElement) { liElement.classList.remove('col-xl-3'); liElement.classList.add('col-xl-4'); }); } })

免责声明

insight-article.publication-date 2025年4月9日

insight-article.disclaimer 2025